
2025 年,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监管处罚呈现 “范围广、金额大、追责严” 的特点,多家银行因违规处置、掩盖风险、数据安全管控不足等问题被处罚。以下结合典型案例及监管趋势展开分析:

典型处罚案例及违规事实
1. 恒丰银行重庆分行掩盖不良贷款案
违规事实:通过虚假交易掩盖不良贷款,贷款 “三查”(贷前调查、贷中审查、贷后检查)严重失职,资金被挪用至非指定用途。例如,该行未核实工程进度即全额发放项目贷款,资金最终流向房地产领域。
处罚结果:罚款 260 万元,三名责任人被警告并合计罚款 10 万元。
监管依据:违反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》第 21 条(审慎经营规则)及第 46 条(违法违规处罚)。
2. 浦发银行安阳分行违规处置不良贷款案
违规事实: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虚假出表,未实质转移风险,且存在贷后管理不到位、个人消费贷款资金挪用等问题。例如,该行将不良贷款打包转让给关联方,但通过抽屉协议承担回购义务。
处罚结果:总行罚款 90 万元,7 名责任人被警告或禁止从业(如副行长常性伟被禁止 5 年从事银行业工作)。
监管依据:违反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》第 18 条(资产真实性要求)。
3. 华夏银行石家庄分行掩盖不良贷款案
违规事实:违规向风险客户新增贷款、上调五级分类以掩盖不良,信贷资产分类不审慎。例如,某房地产企业已出现债务危机,该行仍为其发放贷款并调整分类为 “关注”。
处罚结果:罚款 65 万元,首席风险官高新被警告并罚款 8 万元。
监管依据:违反《贷款风险分类指引》第 4 条(分类准确性要求)。
4. 兴业银行重庆分行资产分类不准确案
违规事实:贷款 “三查” 不尽职、资产分类不准确、贴现资金回流,甚至通过篡改录像设备设置规避 “双录”(录音录像)监管。例如,某企业贷款实际已逾期 90 天以上,仍被分类为 “次级” 而非 “可疑”。
处罚结果:罚款 420 万元,5 名责任人被警告或罚款(如普惠部总经理邓明被罚款 5 万元)。
监管依据:违反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》第 42 条(风险隔离要求)。
5. 上海华瑞银行数据安全管控不足案
违规事实:生产环境数据安全管控不足,客户信息泄露风险突出,整改问题屡现。例如,该行因征信信息误报导致客户信用受损,且未有效落实数据分类分级管理。
处罚结果:2025 年累计被罚超 4200 万元,其中因数据安全问题罚款 70 万元,信息科技部安全团队负责人被警告。
监管依据:违反《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》第 17 条(数据分类分级)。

监管处罚的深层动因与趋势
1. 穿透式监管强化实质风险识别
监管部门重点核查不良资产转让的真实性,严禁通过 SPV、抽屉协议等方式规避监管。例如,恒丰银行向控股股东山东金融资产转让 54.65 亿元不良资产,虽形式合规,但被质疑存在 “左手倒右手” 的风险掩盖行为。未来,监管将要求银行穿透识别底层资产权属、资金流向及风险承担主体,确保风险真实转移。
2. 资产质量真实性成为监管核心
商业银行通过调整五级分类、虚假转让等方式掩盖不良的行为被严厉打击。江西银行因房地产业不良率高达 19.07%,却未如实反映风险,被罚 40 万元。监管要求银行严格执行《贷款风险分类指引》,对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全部归入不良,并强化贷后检查与资产重估。
3. 数据安全与消费者保护升级
随着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的实施,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需严格保护客户信息。上海华瑞银行因生产环境数据管控不足被罚 70 万元,警示银行需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,对个人信息实施脱敏处理,禁止违规买卖或泄露。
4. 机构处罚与个人问责并重

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路径
1. 完善合规管理体系
制度建设:制定《不良资产处置合规操作手册》,明确尽职调查、估值定价、资金监管等全流程标准,禁止通过关联交易、虚假转让等方式美化报表。
内控机制:设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合规审查团队,对大额项目实施 “双人核查 + 集体决策”,强化 “三重一大” 事项党委前置研究。
2. 强化科技赋能与数字化风控
数据治理: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,对不良资产的权属、抵质押状态、债务人偿债能力等进行实时监测,建立风险预警模型。例如,广发银行智能风控系统 2025 年拦截黑产诈骗近千万元。
区块链应用: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资产转让过程,提升交易透明度与司法认可度,防止 “对买对卖” 等虚假交易。
3. 优化处置策略与资金管理
市场化处置:优先通过公开转让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,避免依赖关联交易。例如,山东金融资产通过司法协同 + 基金运作模式盘活青岛烂尾楼,实现资产增值。
资金监控:建立资金流向闭环管理机制,运用区块链技术追踪资金用途,严禁贷款资金被挪用至房地产、股市等限控领域。
4. 深化员工合规培训与文化建设
培训机制:定期组织员工学习《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指引》,强化合规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。例如,数据处理者需每年开展业务数据安全培训。
激励约束:实施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制度,对违规行为严肃问责,同时建立 “尽职免责” 机制,鼓励员工依法合规开展业务。

行业启示与未来展望
1. 中小银行需平衡规模与合规
江西银行、苏州农商行等案例表明,中小银行在跨区域扩张中易因考核压力放松合规标准。建议中小银行聚焦本地市场,通过与 AMC、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合作,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能力,避免盲目追求规模导致风险集聚。
2. 科技与合规融合是必由之路
上海银行、华瑞银行的教训显示,数据安全与科技治理已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未来,银行需加大对数字化风控工具的投入,例如 AI 催收系统、区块链存证平台等,同时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,防范数据泄露事件。
3. 监管常态化倒逼行业转型
随着《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》《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》等新规落地,银行需适应 “强监管、严问责” 的新常态。建议银行优化业务结构,加大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等政策支持领域的资源投入,减少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总结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