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机构统计,在一年、三年、五年、十年的投资周期内,全球不良资产基金的内部收益率在各类策略基金中最为稳定,年化收益在 11%-16% 之间波动,标准差仅为 2.8%,是所有类型基金中最低的。
这种高回报源于资产本身的低识别性和价值的高波动性。
上游:国内不良资产的三个阶段
第一批不良资产:
1999-2000年,四大AMC机构对口接受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贷款13939亿元,按照账面金额接受,化解金融风险。
第二批不良资产:
2004-2005年打破一对一剥离,开始市场化交易,中行、建行、交行共剥离5420亿;
2005-2009年采用批发+零售的形式,市场交易活跃,期间农行上市剥离8000亿;
2009-2012年,银行利润高,计提了超额的资产拨备,不良资产出表压力小。
第三批不良资产:
资产相对优质,这一轮不良以民企为主,抵押物较多。
区域上集中在长三角、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,浙江省不良贷款在长三角位居首位。
资产包收购价格上涨,银行不良资产包全年平均价格在3毛左右,最高的价格在8毛左右,有些新包低至1毛,而老包的价格最多在3分附近。
组包方式变化,一年多包,小步快跑,以上海地区为例,每家银行平均每年打包2-4个资产包,共十多家银行,一年有30-50个资产包剥离。
部分股份制银行例如招商银行、广发银行采用“总对总”的剥离方式,由总行牵头进行总体剥离或者过桥,单包规模在30-50亿之间,一般每个省的资产包价值仍然在3-5个亿。
银行业主要通过清收、重组和核销等途径来处置不良资产,其中,自主核销和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存在差别,自主核销可以账销案存的方式管理,银行依旧保有未来继续清收的权利,在实际操作中,大部分银行在核销后依旧会继续查找债务人可执行的财产线索,而打包出售后,银行已经不再保有债权债务关系,所以现在银行往外出资产包的是要分区域、分银行去看的。
银行资产包的质量有规律可循,比如,5月和11月的包质量不好,因为处于半年报和年报的前夕,而半年报和年报过后的8、9月和1、2月份则会出来一些好包。并且历史上曾经存在“买肉搭骨头”的现象,比如,银行和投资人私下约定,购买一宗债权的同时,还要搭上另外一些债权作为条件加快核销,而搭上的债权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,基本是收不回来了,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没有了。
中游:处置机构的食物链
不良资产处置参与者被称为“秃鹫”,三级市场划分为大包、小包、小小包,确保每一层的秃鹫们都能吃到肉。
一级市场:四大+地方版持牌AMC。1999年成长城、信达、华融和东方被赋予政策性“秃鹫”职能, 2013年各省设立地方AMC,参与本省不良处置。
二级市场:非持牌的民间投资机构。大包到手后,一级市场不可能每宗债权都自己处理,要拆包,小宗债权打包向下出售。从一级到二级的形式多样,可以是法院公开拍卖、招标、竞价、点对点协议。
三级市场:区域关键人。二级市场投资人推动债权处置,其中可能有1/3和解,剩下再向下拆。不良资产的难点在于处置,处置过程中的难点是区域性,有些债权只能某个人处置,其他机构处理不了。
国内NPL产业链:一个不良资产处置流程中不一定涉及一下所有环节:
从预期回报上看,一级市场买包达到年化10%的预期回报才会出手,二级市场买包要求年化30%以上,三级市场要求在年化50%以上才会出手。下方是四大之一的信达资产收入结构:
收入结构:信达2015年不良资产收入包括应收账款类不良资产、不良资产公允价值变动、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投资收益,四项合计收入270亿,占营业收入的45%。
资产结构:附重组条件类不良资产共1646亿元,占比80%,内部收益率12%,主要来源于非金融机构;传统类不良422亿元,占比20%,内部收益率18%,主要来源于银行。
四大国有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人手不足,且缺乏有效的机制调动市场化的团队。
下游:民营机构利用AMC做通道
区域性民营投资人特点是:
处置方式比较单一、以诉讼催收为主,在当地有一定优势,同时收购规模偏小,处置团队也具有区域局限性。
除了收购不良资产的包的民间机构外,市场上还活跃着民间个案投资者,特点是资金量比较大,对郊区厂房、市区写字楼等特定项目感兴趣。
下游投资者也会和银行直接沟通收购意向,达成一致意见后找AMC做“过桥”或者“过桥+融资”。
江浙一带的通行做法是:买包后,民间机构和AMC签订合约,债权暂时不做变更,仍以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清收,清收完成后和资产管理公司分成。
处置手段
不良资产的处置环节最为重要,而资产处置的方式相比前两轮市场有了更多的手段:
-
诉讼追偿:最常用。
-
资产重组:包括以资抵债,债务更新,资产置换等方式。
-
债转股:将债权转为股权,进行阶段性持股,并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。多样化出售,包括公开拍卖、协议转让、招标转让、竞价转让、分包等。
-
资产置换:两个市场主体之间为了各自的经验需要,通过合法的评估程序对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,签订置换协议。
-
租赁:对非现金资产,如房产、机械设备,可以通过租赁方式收回现金。
-
证券化:通过SPV把不良债权打包买断后设计成证券化产品发售。
-
破产重组或清算:通过破产程度将固定资产、流动资金、债权、银行存款等予以整体处置。
不良资产情况 某资产管理公司以1600万的价格从银行购买一个账面价值8212万的债权坏账包。该坏账包中是两家公司互为担保的两笔债权,且两家公司同属于一个是控制人赵某。因大环境影响,导致两家公司已无力偿还贷款,且由于估值过高,实际拍卖困难。 实际控制人情况 经过了解,赵某名下共有三家公司,除了机械、冶炼公司外,还有一家从事酸洗污泥处理的环保公司,每年净利润超过2000万元,是非常优质的资产。 该公司2014年取得江苏省环保局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,并且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,企业的未来利润可期。 但是目前该公司占用了已经抵押的两家公司的厂房及土地进行生产,且由于实际控制人赵某巨额债务,该公司被列入失信企业名单,再融资出现困难。 处置方案 根据上述情况,资产管理公司与赵某积极协商,并联系有兴趣入股环保公司的两家企业(企业A、企业B都是环保行业,在很难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,对此项目表示出极大的兴趣),制定了处置方案如下: 第一步:债转股。资产管理公司以被抵押的厂房和土地使用权,作价5000万元入股赵某的环保公司,占60%股权。 第二步:出售部分股权。资产管理公司将环保公司48%的股权以4000万的价格分别出售给企业A和企业B,两家各24%股权。 第三步:剩余股权上市or挂牌转让。企业A又另外出资1000万,将环保公司股份增持至36%,企业A+企业B+资产管理公司股权达到72%,对环保公司实现绝对控制,计划运作其在新三板挂牌或IPO上市。 处置方案总结 赵某,剥离了不良资产,并得到1000万来投资扩大生产。 资产管理公司获得2400万现金收益(收益率50%)及12%的股权。 若环保公司上市,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收益将进一步大幅增值。 此案例中,资产管理公司对于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非常灵活,资产各方均能从中获益,而战略投资者的引入,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。而资产管理公司所持有的股权也可以待企业上市后择机退出。
不良利润空间大,专业能力是关键
不良资产处置虽然有巨大的利润空间,但是也要充分注意的是,不良资产处置是一个门槛相对较高的行业。对处置机构专业能力的考验更强。
在NPL1.0时代,不良资产是政策性剥离,国家财政全额兜底损失,因此在首次剥离时并未进行定价,从而在随后的处置中也缺乏成本约束,定价弹性较大。
NPL2.0时代的不良资产转让是银行自主行为,是用自身利润来冲抵处置损失。
此外,同样一个资产包,不同机构可整合的资源是不同的,有的机构通过尽调认为他们可以处置回收,定价就高一点。
所以,在与银行达成购买不良资产包意向后的尽职调查阶段,是购买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步,涉及到日后处理资产包的难度。由于信息不对称,资产包内资产所有权不明晰等问题,做好前期尽职调查工作就非常重要了。
购买完成后就到了处置环节,到了这个环节处置的办法就相对灵活多样,处置方式也在不断创新。
当然了,随着资金的涌入,不良资产投资机构的系统化处置管理能力也越来越重要,想要真正盈利,必须发挥专业化的处置管理能力。通过重组、并购等多种方式,实现不良资产的价值修复或增值,令其发挥社会价值,才是未来不良资产处置的正确之道。
个人投资者的机会在哪里?
通常,不良资产会被设计成为信托或契约型基金的类固定收益产品。
作为个人投资者,投资以不良资产作为标的的类固定收益产品,最大优势在于该类产品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有保障。
对现在的资管公司而言,它们都已经是老手,不管接收后结果是什么,前期会保证100%有抵押物以及50%的安全垫,高安全垫大大降低了损失的可能性,一张图可以清晰地明:
同时,资金又全程托管给银行,施行封闭式监管,资金划转指令必须由托管行审核通过后方能对外支付,资金收付均按照基金合同执行。
此外,基金发起人通常会联手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。专业管理机构不仅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有专业优势和独家资源,还可以为基金提供流动性补充,保障基金还本付息。
而且,为规避单一资产收购的结构性缺陷,基金会投资多个资产包,从而获取稳健投资收益。另外,部分基金还会设计超额清收收益,让投资者获取高于基本收益的浮动收益。
目前来看,这两年是不良资产介入最有利的时期,因为这是企业最困难的阶段,也是可以以最廉价的价格买到不良资产包的时期。
高于普通类固收产品的年化收益率,以及较短的封闭期,灵活的投资方式,对于想要稳中求胜的投资者而言是个不错的配置选择。
END